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類固醇對皮膚有什麼壞處? 真的對皮膚不好???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類固醇又稱「副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很強的消炎及免疫抑制的作用,對於發炎性的疾患如關節炎、濕疹、過敏性疾病,還有自體免疫的疾病、腦水腫甚至癌症等常有立竿見影之效,不僅減輕了病人的苦痛,還挽救了很多以前被列為「絕症」的生命,功效媲美仙丹,因其來自國外並非土產,所以俗稱「美國仙丹」。

太好用的藥物必然容易為人所濫用,濫用就會出問題,因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藥物除了其治療疾病的藥理作用以外,必然有其副作用。而類固醇的副作用也很多,如食慾增加、臉變胖、肩變寬、骨質疏鬆、免疫力降低、電解質不平衡、消化性潰瘍、白內障、皮膚長青春痘等。

因此類固醇是一把既可殺人又能救人的雙刃劍,在有經驗的醫師謹慎使用下就是治病救人的恩物,但使用不當卻是殺人的利器。

類固醇有兩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眾所周知的被不肖人物濫用,讓很多無知的人受害。

第二個問題是隨著第一個問題而衍生的:雖然類固醇有減輕病人的痛苦,救人無數的一面,可是為了抑止濫用,類固醇在媒體上一直被醫師或藥師作負面宣導,大幅強調、渲染其副作用,導致社會大眾只要一談到「類固醇」就為之色變,避之有如蛇蠍,好像使用類固醇的醫師都沒有醫德,人人皆曰:「可殺!」因為這些醫師只為了賺錢,毫不顧及病人的身體與性命;更有人在被醫師告知必須服用類固醇時,其反應就像醫師要強迫他喝毒藥一般,以為醫師要害他,讓醫師哭笑不得。由於社會上這股「反類固醇」的逆流,讓醫師最後作繭自縛,碰到真的必要使用類固醇來醫病時綁手綁腳,很可能因而錯過了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機,如此病人也吃虧,結果兩敗俱傷。

-------------------- -------------------- -------------------- -------------------- ------------

類固醇的副作用,有幾個可能的形成原因,最常見的是由於民眾亂服成藥所造成。許多不肖廠商為了賺錢,常在某些藥物(尤其是一種俗稱「黑藥丸」的治酸痛藥丸)加入類固醇,患者在不知不覺中長期持續服用,直到有一天副作用出現了,才知道自己吃的是類固醇。其次是病人不遵醫囑用藥,自行調整藥量,以致疾病控制不好,必需長期服用看似小量,但卻超過安全劑量範圍的類固醇。

還有另一種情形是患者的疾病非用大量類固醇無法控制,這時醫師只有想辦法儘量減少類固醇的劑量,或嚐試併用其他副作用較少的藥物。以降低類固醇的副作用。

以哮喘而言,目前的研究認為哮喘是一種呼吸道的發炎性疾病,而類固醇是治療這種發炎最有效的藥物。由於哮喘的這種發炎性變化主要出現在呼吸道之內,因此用吸入型藥物來治療是很理想的方式。比起一般的類固醇,用來治療哮喘的吸入型類固醇,有更強的局部抗發炎作用、更少的全身性副作用。因此,在一般的用量下,吸入型類固醇即使長期使用,也不會擔心會有副作用。

當然吸入型類固醇也不是全無缺點,它的作用開始時間較慢,使用後少則三五天,多則一至二週效果才會出現,沒耐心的患者往往錯殺忠良,以為這個藥沒效。其次是吸入型類固醇大量使用後可能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以及聲音嘶啞等局部副作用。比起口服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這些局部副作用,可說是小巫見大巫。而且,患者在吸入後,若能立刻用清水漱口,即可大幅降低這些副作用產生的機率。

第一種吸入型類固醇在1972年被製造出來,距今已二十多年。近十多年來,吸入型類固醇已被醫學界公認為治療哮喘最有效的藥物,台灣引進吸入型類固醇,雖也已有一段時日,然而除了少數專家,許多醫師對它的特性仍一無所悉。甚至還有許多醫師仍然以為吸入型類固醇跟口服類固醇一樣,也會有全身性副作用。

四年多前,我剛從國外進修回來,開始大力推廣吸入型類固醇之際,就曾聽病患轉述,某個教學醫院的醫師竟然指責我「濫用類固醇」。近年來,經由許多次演講,再加上胸腔醫學會的大力宣導,一般醫師也逐漸了解吸入型類固醇在哮喘治療的重要性,指責之聲終於不再出現。

參考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111701748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